地理必修一5-9
Published:
主题 5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
太阳辐射
- 短波辐射。
-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,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。
- $50\%$ 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。
- 紫外线大部分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,仅少量到达地面。
- 红外线被对流层中水汽和 CO2 吸收。
- 可见光被云层或较大尘埃反射及较小尘埃散射后部分到达地表。
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
-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:反射、吸收、散射。
- 反射
- 没有选择性
- 吸收
- 有选择性
- 散射
- 有选择性
- 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,因为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被大气分子散射。
- 反射
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
- 地面放出地面辐射,小部分穿过大气层,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汽和 CO2 吸收。
- 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面辐射,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。
- 除了地面辐射,还有对流传递和潜热输送(蒸发)。
- 大气辐射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,大部分射向地面,称为大气逆辐射。
三个案例
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?
温室气体排放增多,使近地面大气所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。大气逆辐射增强,保温作用增强。
霜冻多出现在晴朗夜晚。农民点火防冻的原理?
晴朗夜晚,大气逆辐射弱,地面热量散失快,气温低,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。
点火可以制造人造烟雾,加强大气逆辐射,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。
在北方的冬季,利用温室大棚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原因?
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棚进入封闭空间,但地面长波辐射却无法穿透。因此其能量几乎都被截留在大棚空间内,起到保温作用。
此外,封闭空间隔绝了内外热量交换,加强保温效果。
热力环流
- 地面热则空气膨胀上升,地面冷则空气收缩下沉。
- 因此把一热一冷两个地方放在一起看,它们会形成环流。
- 低空处,冷源气压比原来高,热源气压比原来低,冷流向热;
- 高空处,热源气压比原来高,冷源气压比原来低,热流向冷。
- 常见的热力环流
- 海陆风
- 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海陆风的主要原因。(人话:比热容不同)
- 白天,陆地是热源,海面是冷源,低空处空气从海面流向陆地,形成海风。
- 晚上相反,低空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面,形成陆风。
- 山谷风
- 白天,山是热源,谷是冷源,风从谷吹向山,形成谷风。
- 晚上相反形成山风。
- 城市风
- 城市是热源,郊区是冷源,形成热力环流,称为城市风。
- 对于海陆风和山谷风,风从哪里来,就叫什么风。
- 海陆风
大气水平运动——风
- 受三个力影响:水平气压梯度力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。
-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,由高压指向低压。
- 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。
- 地转偏向力
- $\vec{F}$ 总是垂直于 $\vec{v}$,因为💡 $\vec{F} = 2 m (\vec{v} \times \vec{\omega})$。
- 以 $\vec{v}$ 为前方,北半球上 $\vec{F}$ 指向右侧,南半球上指向左侧,赤道上不存在水平方向的分力。
- 摩擦力
- 高空中可以忽略不计,低空时与大气运动方向相反。
-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,由高压指向低压。
- 计算技巧——力的平衡
- 高空:根据气压分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,其平衡力为地转偏向力,左转 90 度(北半球)为风向。风向垂直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。
- 低空:根据根据气压分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,其平衡力为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。随便画一下就行,地转偏向力左转 90 度(北半球)为风向。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偏向右。
- 总之,北半球上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来说是右偏的。
主题 6 常见的气象灾害
台风
- 台风的结构
- 周围气压高,中心气压低,空气从四周流向中心,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造成逆时针旋转(北半球)。
- 台风眼区、云墙区、螺旋雨带区
- 台风眼区盛行下沉气流,出现云淡风轻的晴朗天气。
- 云墙区狂风呼啸、大雨如注。
- 螺旋雨带区降阵雨,出现大风天气。
- 台风中有很多上升气流。随着高度升高,气温下降,水汽凝结成水滴,易成云致雨。
- 总之,台风多阴雨天气。
- 演变过程:发展、成熟、减弱、消亡。
- 形成条件
- 热量——因此台风经常出现于热带。
- 水汽——因此台风出现于洋面。
- 动力——来源于地转偏向力,因此赤道附近不生成台风。
- 影响
- 主要在夏秋,即 7-9 月,于我国东南沿海登陆。
- 有利影响
- 缓解旱情
- 降温消暑
- 不利影响
- 强风:颠覆海上船只;摧毁房屋;折断树木;刮断电线
- 暴雨:导致巨大洪涝灾害
- 巨浪:冲破海堤,引起海水倒灌
- 措施
- 技术: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,建立预警预报系统
- 工程:加固堤防,营造沿海防护林
- 社会:
- 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公众防灾意识
- 完善应急措施,如疏散居民、船只进港避风
洪涝
- 包括洪水和雨涝。
- 洪水
- 由强降雨、季节性冰雪融化引起的江河湖泊泛滥。
- 特征
- 整体特征:东多西少
- 具体特征: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、西北内流区的局部地区。
- 雨涝
- 因长期大雨或暴雨短时间排水不及时造成低洼地区淹没、渍水的现象。
- 形成原因
- 自然
- ① 气候
- 气温: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,形成融雪型洪灾
- 降水:受夏季风影响,夏季降水量大,降水集中;夏秋季的台风
- ② 地形
- 山地丘陵:地势起伏大,汇水速度快,常爆发山洪。
- 平原:地势低平排水缓慢,形成内涝。
- ③ 水文
- 来水:流域面积大支流多,丰水期同时来水,径流量大
- 排水:河道弯曲,排水不畅;冰凌融化,堵塞河道,形成洪水
- ④ 土壤
- 土壤含水量高,汇水速度快
- ⑤ 生物
- 植被覆盖率低,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弱,地表径流量大
- ① 气候
- 人为
- ① 破坏植被
- 汇水速度加快,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,使河流水位升高
- ② 围湖造田
- 使湖泊对洪水调蓄能力减弱
- ③ 城镇不透水面积增大
- 影响下渗,地表径流增加
- ④ 占用河道、分洪区
- 给洪水分流达赖困难。
- ① 破坏植被
- 自然
- 措施
- 工程:增加湿地面积,修建大坝、水库、蓄洪区。
- 社会
主题 7 自然界的水循环
水圈构成
- 水圈(主要成分用斜体标出)
- 大气水
- 海洋水
- 陆地水
- 陆地咸水
- 陆地淡水
- 冰川与永久积雪
- 地下淡水
- 其它淡水
- 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部分
- 河流水
- 淡水湖泊水
- 浅层地下水
- 人类活动对水圈的影响
- 植树造林: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,减少地表径流,增加蒸发
- 城市道路硬化:下渗减少,地表径流增加,容易造成城市内洪
- 跨流域调水 / 修建水库:调节地表径流的空间 / 时间分配
- e.g. 南水北调
水循环过程

- 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、陆地内循环、海上内循环。
- 最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。
- 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。
- 水循环的动力
- 太阳辐射(蒸发、植物蒸腾、水汽输送)
- 重力(降水、下渗、地表 / 地下径流)
水循环的地理意义
- “纽带”:把各个圈层联系起来,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,称为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系统。
- “调节器”:调节圈层之间的能量,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,影响干湿、冷暖。
- “雕塑家”: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。
- “传送带”: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重要载体。
主题 8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
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
海水的温度
- 海水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;通过蒸发消耗热量。
- 同一地区,表层海水温度夏季高于冬季。
- 水平方向: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。
- 竖直方向:上层温度变化快,越向深处温度变化越慢,水温越趋于稳定。
- 因为海洋深处受太阳辐射少,与表层热量传导低。
海水的盐度
- 盐度:指每千克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,用千分数表示。
- 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 $\textcolor{red}{35‰}$。
- 盐度最高的海域是红海,最低是波罗的海。
- 水平方向
- 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,分别向两侧高维和低纬递减,呈马鞍形分布。
- 北纬南纬 60° 差异:北半球陆地面积广阔,海水面积小,入海径流多,对海水稀释作用大。
- 竖直方向
- 浅表层盐度均匀;深度增加,盐度发生显著变化;到一定深度又近似均匀。
- 低纬盐度高,高纬盐度低,但是都越深就越趋于 3.5。
- 影响因素
- 蒸发量与降水量
- 入海径流
- 洋流:暖流盐度高,寒流盐度低。
- 海区形状:海区封闭度越强,盐度趋于更高 / 更低。
- 融冰期 / 结冰期
- 红海 VS 波罗的海
- 波罗的海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。
- 波罗的海周围河流多,汇入淡水较多。
- 波罗的海温带海洋性气候,降水多;红海热带沙漠气候,降水稀少。
- 波罗的海海域较封闭,高盐度海水流入少;红海海域狭长封闭,低盐度海水流入少。
海水的密度
- 水平方向
- 表层海水的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。
- 竖直方向
- 随深度增加不均匀递增,上层变化快。
- 影响因素
- 温度
- 盐度
- 深度(压力)
海水的运动
- 波浪
- 风直接作用引起的波浪叫风浪。
- 潮汐:海水的周期性涨落。白天叫潮,夜晚叫汐。
- 我国东部沿海主要是半日潮,即一天中两次高潮两次低潮。
- 潮差:相邻的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
- 天体引力
- 月球的引潮力远大于太阳。
- 地球面向月球的一面受引力作用,背向月球的一面受离心力作用。
- 影响因素(以钱塘江大潮为例)
- 天文大潮:新月 / 满月
- 河口形状:江口外宽内窄,喇叭状海湾
- 风势: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
- 水文:秋分时钱塘江水流量大,河水对海水顶托作用
- 洋流
- 流向判断
- 等温线凸出方向。
- 温度高到低的是暖流,反之是寒流。
- 渔场
- 北海道渔场、北海渔场、纽芬兰渔场、秘鲁渔场。
- 寒暖流交汇,海水受到扰动,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,利于浮游生物繁殖,为鱼类提供饵料。
- 秘鲁渔场: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物质带到海水表层,利于……(同上)
- 洋流对航行的影响
- 航运速度、成本
- 携带冰山
- 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
- 不利影响:扩大污染范围
- 有利影响:有利于污染物扩散,加快净化速度
- 沿岸寒流造成沙漠。
- 流向判断
主题 9 常见的海洋灾害
风暴潮
- 风暴潮: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,使海水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。
- 夏秋季节。东南沿海多发。
- 注意和海啸区分,海啸是由海底地震 / 海底火山爆发引起的。
- 风暴潮的危害
- 给沿岸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。
- 沿岸生态环境遭到破坏
- 农田盐渍化
- 加剧海水入侵的危害
- 影响风暴潮灾害的因素
- 地理位置:台风或飓风多发沿海地区
- 海岸形状:呈半封闭或喇叭口形状
- 地形地势:地平开阔
- 河流:大河注入,有顶托作用
- 社会经济:城市人口集中,经济发达
- 潮汐:天文大潮,潮位叠加
- 措施
- 工程:修建、加固海堤
- 地理信息技术:建设潮位监测体系;建设预报预警系统
- 生物:加强保护珊瑚礁、红树林、防护林带等
赤潮
- 海水富营养化。
- 引发因素
- 工农业废水流入
- 过度海水养殖
- 气象、水文等自然条件发生变化
- 措施
- 控制氮、磷、有机物排放
- 科学开展海水养殖